灵悦汽车网

日产或联手富士康生产电动车,追浜工厂迎来转机?

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浪潮加速席卷之际,陷入转型困境的日产汽车(Nissan Motor,东证代码:7201.T)正谋求通过外部合作打破僵局。据《日本经济新闻》7月6日报道,日产正与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公司(即富士康,Foxconn,台证代码:2317.TW)探讨在电动车(EV)领域展开合作,计划将部分生产转移至日产旗下的追浜工厂。该工厂位于神奈川县横须贺市,曾被列入日产内部的结构重组清单,此番合作有望为其注入新的生机。


追浜工厂濒临停摆,合作或成“保命良方”

日产追浜工厂是其在日本本土的重要整车基地,曾负责旗下经典电动车型“LEAF(聆风)”的装配。然而,随着该车型产线转移至栃木工厂,加之小型车“NOTE”市场表现不佳,追浜工厂的运转效率逐年下滑。据第三方数据平台MarkLines测算,2024年该厂的产能利用率跌至约40%,远低于日产全球平均水平。工厂内约3,900名员工的岗位安全也因此陷入不确定状态。

追浜工厂

但若日产与富士康的合作达成,该工厂空置产线可望重新投入运作,接手富士康旗下EV车型的制造任务。不仅有助于避免大规模裁员,还可保留一条完整的本地供应链,对日产和地方经济而言都具有现实意义。


官方未证实,但迹象频现

尽管日产公司在声明中强调“有关报道并非基于公司公开信息”,富士康方面也暂未做出回应,但过去数月的相关动向显示,双方确实存在沟通与互动。此前三菱汽车(Mitsubishi Motors,东证代码:7211.T)已率先与富士康子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,计划引入一款新电动车型,而三菱扶桑也正在就电动巴士供应与富士康谈判。日产若能加入合作阵营,将意味着富士康对日系车企的“包围战术”取得关键突破。


富士康跨界造车:幕后操盘而非正面出击

长期专注于智能手机代工的富士康,近年来持续向电动汽车产业链渗透。在制造经验、成本控制与全球供应链管理方面,其拥有传统车企难以匹敌的优势。富士康电动车业务的掌舵人、前日产COO关润(Jun Seki)透露,富士康当前已具备量产多个电动车平台的能力,目前正将主要产能部署在台湾,未来则将根据市场需求推进本地化生产。

“就近生产是一种合理的选择,但前提是订单要达到一定规模。”关润在接受Autonews采访时表示,“我们希望通过先期集中生产测试市场,然后再逐步实现本地制造。”这一策略对于目前关税政策频繁变化的美国市场尤为关键。在特朗普政府重启“美国优先”关税壁垒后,富士康在美国没有整车制造基地的劣势愈发明显,推动其加速向海外寻找合作生产机会。


跨界策略明确:不树品牌,只做赋能者

与小米、华为等高调推出自主汽车品牌的科技企业不同,富士康明确表示不打算以自有品牌进入市场,而是延续其“幕后代工”战略。正如其为苹果代工iPhone,富士康计划为全球车企提供整车制造、平台开发、供应链整合等一站式解决方案,成为品牌背后的技术与制造支柱。

“我们不是竞争者,而是协作者。”关润坦言,正是因为不谋求品牌控制,富士康才能更顺利地与传统车企建立信任关系,特别是像日产这样有强烈品质导向与技术保守文化的日本车企。


合并谈判失败后,富士康成“第三选项”?

在日产与本田年初中止合并计划后,富士康迅速抛出联合战略提案,建议组建包括本田、日产、三菱及富士康在内的“技术共生联盟”,以应对全球车市的新旧动能转换。虽然该提案尚未公开化,但富士康近年来通过芯片、自动驾驶、电池系统等技术模块积累的话语权,已足以撬动传统车企的决策天平。

此外,自2023年起,富士康已在台湾成功推出中型跨界车Model C,并计划将小型商用车Model B通过日系品牌出口至澳大利亚。Model D则将在2027年作为新一代城市物流解决方案正式亮相。同时,富士康还在筹备向美国市场试探性出口,测试消费者反馈,并为后续本地化生产铺路。


电动化重塑格局,合作或成日产突围关键

当外部新势力迅速切入、内部改革步履维艰时,日产正处于一个战略拐点。追浜工厂能否“起死回生”,将成为日产是否能在激烈的电动车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的重要标志。而富士康,作为手握技术、产能与市场敏感度的幕后玩家,或许正是这家百年车企转型阵痛期最需要的外部助力。

若合作成功,追浜工厂不仅得以延续,还可能演变为富士康在日本的EV生产枢纽,为未来更多日系品牌合作提供试验样本,也为日本制造业的转型探索出新的范式路径。

相关推荐